诊断与改进工作简报
第8期
质量管理处编制 2019年9月29日
━━━━━━━━━━━━━━━━━━━━━━━━━━━━━━
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一、工作动态. 1
二、主要成绩. 1
三、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 2
1.存在的不足. 2
2.改进意见. 2
四、下步工作. 3
工作动态
通过七天的网上初审和三天的校内汇报听取、访谈座谈、资料查阅,专家组完成了对学校的第一轮诊改复核,并且一致认为: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日趋完善、常态诊改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诊改工作成效明显,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专家也指出了学校诊改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结合专家意见,通过自查反思,现将学校诊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如下。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优化诊改方法、增强诊改实效。
主要成绩
领导高度重视、理念先进、思维超前,学校特色发展成效显著,校企合作有档次、社会服务高质量、一院一品有特色。学校教职工思想统一,诊改工作认可度高。高质量党建引领诊改稳步推进,数据平台顶层设计科学,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两链打造:全员参与,两链完整有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日趋完善,常态化诊改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预期目标。
专业层面:聚焦交通行业设置专业,一院一品思路清晰,特色显著。交通行业特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有档次。
课程层面: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良好,标准、制度健全,为课程层面诊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教师层面:教师对诊改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认可度高,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导向作用明显。
学生层面:质量标准上下贯彻,融入学生的素质学分,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
一、存在的不足
两链打造:两链的科学衔接、相互协调有待进一步增强,需要重点关注核心要素。
专业层面:诊改方法还要进一步优化,不同专业诊断的问题应该有差异性。诊断状态分析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总体诊改缺乏系统分析、总结和评价。
课程层面:在写课程诊改报告时有“归零现象”,诊断问题不准,举措和方法单一。“三教”改革、课程思政要落实落细。要对“听课”进行改革,常规听课、推广(示范性)听课、诊断听课要相结合。
教师层面:兼职教师诊改参与度不够,质量文化的显性文化有特色,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诊改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教师诊改报告中,存在不同年度自我诊改报告复制粘贴现象。
学生层面:学生层面诊断问题,共性偏多,个性不足。学生是中心的中心,要用科学、精准的方法查出真问题。
二、改进意见
1.要不断增强理论学习。要加强诊改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研究,诊改的周期要处理好,有的要立诊立改。要合理推进进度,重大问题要持续跟进,做实改进工作。要充分运用大数据,跟踪改进,定量判断。
2.进一步提升两链衔接紧密度。要进一步关注两链的科学衔接、协调作用,诊改要对标对位,要关注核心要素。目标和标准在课程、老师、学生之间的匹配关系要有延伸;课程层面和教师层面的两链打造要进一步优化、落实落细。
3.进一步丰富诊断方法。诊改方法要进一步优化,要基于数据、运用数据,结合实际、科学诊断,进一步提高问题诊断的精准性、有效性。诊改的思维、方法要推进到教育教学的最后一公里,要到课堂教学一线;运用诊改思维和方法到教师个人发展过程当中,落细落实,要全面渗透;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传输学生诊改思维。
4.充分应用数据。数据平台还有优化空间,要加强数据的预警作用,进一步挖掘与应用过程性数据。
5.进一步增强诊改内生动力。要加强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诊改的内生动力。
下步工作
1.根据省级诊改复核反馈问题整改清单及任务分工表,启动省级诊改复核反馈问题专项整改工作。
2.持续推进学校的第2轮诊改。启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文本修订工作,开展第2轮“说诊改”活动。
3.推进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对各类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学校关键数据指标,完成数据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