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 |
诊断点参考提示 |
关键量化指标 |
数据平台相应编号 |
牵头部门 |
参与部门 |
1 体系总体构架 |
1.1质量保证理念 |
质量目标与定位 |
学校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达成度高。 |
|
1.3/7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质量保证规划 |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科学明晰、符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执行效果明显。 |
|
1.3/7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质量文化建设 |
师生质量意识,对学校质量理念的认同度高;质量保证全员参与程度高;质量文化氛围浓厚;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设计科学有效,实现持续改进。 |
|
2.2/8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1.2组织构架 |
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
学校、院系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分工与职责权限明确。 |
|
8 |
人事劳资处 |
各部门 |
质量保证队伍 |
质量保证队伍建设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人员配备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对质量保证机构、人员有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机制严格规范;实现持续改进。 |
|
8.2/8.6 |
人事劳资处 |
二级学院(部) |
1.3制度构架 |
质量保证制度 |
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
|
8.1 |
校长办公室 |
各部门 |
执行与改进 |
质量保证制度落实与改进措施具体、务实;质量保证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规范、数据准确;院(系)、专业自我诊改已成常态。 |
|
8.7 |
校长办公室 |
各部门 |
1.4信息系统 |
信息采集与管理 |
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人财物有保障,管理到位,运行良好;建立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数据采集实时、准确、完整;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水平高。 |
(1)支持度,(2)置信度,(3)达标率 |
3.4/8.1 |
质量管理处信息中心 |
各部门 |
信息应用 |
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各级用户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
|
3.4 |
质量管理处信息中心 |
各部门 |
2 办学质量保证 |
2.1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
规划制定 |
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配套子规划聚焦发展目标,思路合理,措施有力,路径具体。 |
|
|
科研处 |
各部门 |
目标与标准 |
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坚持差异发展,打造学校特色。 |
(1) 毕业生本省、本地就业率,(2)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
1.3/1.4/1.5/1.6/2.1/3.5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各二级学院 教务处 |
实施保障 |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保障等。 |
|
|
科研处 |
各部门 |
2.2 组织领导 |
办学规模与结构 |
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和在校生结构,办学资源指标符合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标准,学校资源能够支撑办学规模。 |
(1)生师比,(2)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生均实践场所面积 (5)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
1.3/1.4/1.5/9.1 |
校长办公室 |
人事劳资处 招生就业处 学生工作处 各二级学院 |
教学中心地位 |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完善;教学经费保障到位;校长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定期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教学投入占比,(3)校领导走访实习点、听课、参与评教的次数与比例 |
2.1/2.2 |
校长办公室 |
教务处 学生工作处 计划财务处 |
信息化水平 |
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健全信息化管理配套制度;校园网功能齐全、运行流畅,无线网络适度覆盖;注重教职工信息化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办公、生活服务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
(1)信息化教学条件:网络多媒体教室间数、出口总带宽、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网络信息点数、上网课程数、数字资源量,(2)信息化教学大赛参与率 |
3.3/3.4 |
信息中心 |
校长办公室 教务处 各二级学院(部) |
2.3 校企合作 |
体制机制 |
牵头或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科学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发挥其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 |
|
7.5 |
合作交流办 |
各部门 |
协同育人 |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
(1)有合作企业的专业数占专业设置总数比例,(2)主要合作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占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比例,(3)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门数占开设课程总门数比例,(5)专业平均拥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数(本/个) |
7.5 |
教务处 合作交流办 |
科研处 招生就业处 督导室 人事劳资处 各二级学院 |
*社会服务 |
面向社区、行业、企业、其他教育机构开放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面向社区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老年教育;主动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业培训,开展多样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 |
(1)技术服务到款额 (2)科研经费到款额 (3)非学历培训人日 (4)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
4.3/7.3/7.5 |
经营管理公司 科研处 |
继续教育学院 各校办产业公司 各培训机构 各二级学院 计划财务处 |
2.4 学校管理 |
校园稳定与校园文化 |
学校建设及管理符合“平安校园”各项规定,无校园不稳定事件、违规办学事件发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园精神文化,重视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环境文化,组织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网监管责任落实、效果明显;校园文化有特色。学生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有特色;文化传承工作成效明显。 |
|
8.9 |
党委办公室 保卫处 |
思想政治教育处 学生工作处 团委 |
教学管理与教风 |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人员数量和素质能满足需要;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教学运行有序,教学行为规范;定期检查、反馈并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机制;教学档案齐全,使用便捷;能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积极采取现代管理技术;教风良好。 |
(1)评教客体(对象)覆盖面 (2)学生参与评教比例 |
8.1/8.2/8.5/8.6/8.9 |
教务处 |
督导室 高教研究所 |
学生管理与学风 |
按不低于1:200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配备足够数量的心理咨询师;严格执行招生、学籍管理等制度;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有效,学生举止文明、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健全,人员满足需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强;学风良好。 |
(1)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总数与专职政治辅导员总数比例,(2)学生出勤率,(3)辍学率 |
8.1/8.3/8.4/8.5/8.8/8.9/9.5/10.1/10.2 |
学生工作处 |
团委 各二级学院 |
2.5 办学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学校内部建立常态化的事业发展规划、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学校管理诊改机制并有效运行。 |
|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诊改效果 |
诊改成效好,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
|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3 专业质量保证 |
3.1专业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 |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可行。 |
|
1.3/7.1-7.6/9.2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目标与标准 |
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 |
|
7.1/7.3/7.4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实施保障 |
新增专业设置程序规范;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
|
3.4/4/5.1/5.2 6/7.4/7.5 |
教务处 |
人事劳资处 计划财务处 各二级学院 |
3.2专业设置 |
专业动态调整 |
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专业设置与管理遵循国家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
(1)专业平均学生数, (2)专业类数,(3)主干专业类学生数占比 |
7.1/11.1 |
教务处 |
招生就业处 各二级学院 |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
积极参加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辐射能力较强。 |
(1)国家级、省级重点(示范)专业数及比例(%),(2)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数及比例(%) |
7.1/11.1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3.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人才培养方案 |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程序恰当、过程扎实、论证充分;培养目标准确、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安排合理、系统设计教育活动;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有可检测性;课程标准完整。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合理设置课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比重合理,职业技能训练安排得当,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50%以上;注重人的全面培养,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例(%), (2)实践课程课时数比例(%),(3)公共、专业基础、专业课时比例,(4)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三种课程的课时比例 |
7.2/7.4/7.5 |
教务处 |
合作交流办 学生工作处 招生就业处 各二级学院 |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到位;执行过程中的调整程序严格、规范。 |
|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3.4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创新工学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 |
|
7.2/7.4/7.5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3.5 专业教学团队 |
团队建设 |
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团队管理有效,凝聚力和创造力强,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取得较好实效。 |
(1)专业团队中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人员、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的比例,(2)专业团队成员的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位结构,(3)专业团队的双师素质比例 |
6.1/6.2/6.3/6.4 |
人事劳资处 |
教务处 各二级学院 |
带头人 |
学校制定带头人选拔、培养、激励和考核评价相关制度;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
|
7.1 |
人事劳资处 |
教务处 各二级学院 |
3.6 专业实践条件 |
校内实训条件 |
制订实训条件建设规划;实习实训装备合理配置,能够满足教学、生产、科研、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要求;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成果显著。 |
(1)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生均校内实践场所使用时间,(3)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
4.1/4.3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规范、使用率高。 |
(1)基地接待学生量(人次),(2)基地使用时间(天),(3)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4)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时间 |
4.2/7.4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3.7 专业创新发展 |
*专业特色 |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独具特色,有较高声誉。 |
(1)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项目数 |
7.2/9.7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对外合作 |
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 |
|
11.2 |
合作交流办 |
各二级学院 |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 |
|
7.2/7.5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系统培养 |
在坚持中职、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上的衔接,严格执行《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和教学指导意见。在坚持高职、本科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上的衔接,严格执行专本科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
|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3.8专业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学校内部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 |
|
3.4/8.1/8.7/9.1/9.2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诊改效果 |
诊改成效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
|
4/5/6/7/9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
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得到有效应用,对学校自诊自改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
|
4/5/6/7/9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4 课程质量保证 |
4.1 课程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 |
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
|
7.2/7.5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目标与标准 |
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建设标准。 |
|
7.2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实施保障 |
有符合课程要求的师资、实习实训条件、教学资源等保障。 |
|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4.2 课程内容 |
课程标准 |
建立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 |
(1)课程标准完备率 |
7.2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课程内容 |
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更新课程内容,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中。 |
|
7.2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 |
4.3课程资源 |
教材选用与建设 |
有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严格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优先在其中选用专业课教材;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教材;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 |
|
7.2/7.5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与开发 |
建设有校级教学资源中心、网络学习空间,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 |
|
3.4 |
信息中心 |
教务处 各二级学院(部) |
4.4课程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准确,内容安排合理,教学策略得当,过程设计完整,教学资源丰富;贯穿德育、美育、心理健康、创新创业教育;教案完整、规范。 |
|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教学实施 |
学习情境创设恰当,教学组织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
|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课程考核 |
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突出能力考核;合理设计教学反馈环节,评估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探索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
|
7.2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教学效果 |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
8.7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顶岗实习 |
严格执行《湖北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试行)》,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实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落实顶岗实习安全保障,落实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
(1)顶岗实习参与人数比例,(2)顶岗实习参加保险学生数,(3)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 |
7.4 |
教务处 |
学生工作处 保卫处 各二级学院(部) |
4.5 课程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校内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 |
|
3.4/7.2/8.1/8.2/8.5/8.6/8.7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诊改效果 |
课程诊改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 |
|
3.4/7.2/8.1/8.2/8.5/8.6/8.7 |
教务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5 师资质量保证 |
5.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 |
学校、院系、专业等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较强。 |
|
6.1/6.2/6.3/6.4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目标与标准 |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明确。专兼职教师入职标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用标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等相关标准齐全,执行效果好。 |
|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实施保障 |
能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 |
|
5.2/7.1/7.2/8.1/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5.2专任教师 |
专任教师规模与结构 |
专任教师(含辅导员和班主任,下同)规模、结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
(1)专任教师总数,(2)专任教师结构,(3)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 |
6.1/6.2/7.1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专任教师教学 |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由高水平专任教师授课,理实一体和实践课主要由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授课,鼓励高职称教师到一线授课,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
(1)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2)专任教师平均周学时 |
6.1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专任教师科研 |
专任教师科研、实践和服务能力强,有实效。 |
|
6.1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5.3兼职教师 |
兼职教师规模与结构 |
兼职教师规模适度,建有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
|
6.3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兼职教师教学 |
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理实一体和实践课教学,教学效果好。 |
(1)兼职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2)兼职教师平均周学时,(3)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C类课程门数及比例,(4)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
6.3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5.4教师发展 |
专任教师能力提升 |
有专任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竞赛;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的5%。 |
(1)专任教师培训进修年均人日,(2)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年均人日,(3)师资建设经费支出比例 |
5.2/6.1 |
人事劳资处 |
计划财务处 各二级学院(部) |
兼职教师能力提升 |
学校有兼职教师的培养制度,实施效果好。 |
|
5.1/5.2/6.1/6.2/6.3/6.4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5.5师资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 |
|
6.1/6.2/6.3/6.4/7.2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
诊改效果 |
教师质量意识得到提升;教学改革主动性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稳定性、社会服务能力等得到持续改善;学生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 |
|
6.1/6.2/6.3/6.4/8.7 |
人事劳资处 |
各二级学院(部) 科研处、督导室 |
6 学生全面发展保证 |
6.1育人规划 |
规划制订 |
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科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 |
|
5.2/8.3/8.4 |
学生工作处 |
招就处、团委 |
目标与标准 |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 |
|
|
学生工作处 |
各二级学院 |
实施保障 |
为育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 |
|
|
学生工作处 |
各部门 |
6.2成长环境 |
安全与生活保障 |
服务部门服务质量高,学校安全设施不断完善,学生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学生诉求回应速度、学生满意度持续提高,意外事故率不断降低。 |
|
|
学生工作处 |
后勤处、保卫处 |
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
建立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运行机制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情况;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 |
(1)奖助人数,(2)奖助金额(万元) |
5.2/8.8 |
学生工作处 |
后勤处、各二级学院 |
6.3立德树人 |
德育 |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开好“三课”,将德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
|
2.1/4.1 5.1/5.2/8.1 |
思想政治教育处 |
学生工作处 各二级学院 |
心理健康教育 |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有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
|
2.1/4.1 5.1/5.2/8.1 |
学生工作处 |
各二级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 |
开设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管理规范;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构、人员、场地、经费保障。 |
(1)学生自主创业比例 |
2.1/4.1 5.1/5.2/8.1 |
招生就业处 |
各二级学院 |
6.4 培养质量 |
就业质量 |
毕业生就业率、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起薪线、用人单位满意率逐年提高。 |
(1)就业率,(2)月收入,(3)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4)毕业生就业去向 |
7.6/8.4 9.3/9.4 9.5/9.6/9.7 |
招生就业处 |
各二级学院 |
社会评价 |
毕业生对母校评价逐年提高,有毕业生捐资助学;毕业生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高;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面广、人多、成绩好;建立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和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价。 |
(1)母校满意度,(2)雇主满意度,(3)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
7.6/8.4/9.3/9.4/9.5/9.6/9.7 |
招生就业处 |
督导室 各二级学院 |
6.5学生全面发展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实施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 |
|
8.1 |
学生工作处 |
各部门 |
诊改效果 |
育人工作已形成常态化诊改机制;育人目标达成度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
|
2.2/3/7.2/9.2 |
学生工作处 |
各部门 |
7 体系运行效 |
7.1外部环境改进 |
政策环境 |
促进社会资源引入、共享渠道的拓展;政策环境利于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 |
|
|
校长办公室 |
合作交流处 |
资源环境 |
能够促进校内办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校资源环境能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
|
|
校长办公室 |
计划财务处 后勤处 |
合作发展环境 |
学校自主诊改机制有利于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不断优化;合作发展的成效与作用不断呈现。 |
|
7.5/9.3 |
校长办公室 |
合作交流处 |
7.2质量事故管控 |
管控制度 |
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建立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 |
|
8.1 |
督导室 |
各部门 |
发生率及影响 |
学校质量事故的发生率、影响程度低;处理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速度快、能力;学校质量事故与投诉发生率逐年减少。 |
|
|
督导室 |
各部门 |
预警机制 |
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有突发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应对工作预案;有近三年质量事故分析报告及其反馈处理效果报告。 |
|
8.1 |
督导室 |
各部门 |
7.3质量保证效果 |
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 |
各项规划完备、体系科学,实施顺利,目标达成度高。 |
|
|
校长办公室 |
各部门 |
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 |
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完备、先进、成体系;在诊改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社会认可度高。 |
|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 |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日趋完备;持续改进的机制呈常态化并步入良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
|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
7.4体系特色 |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
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特色,应用效果好,并能发挥辐射与影响作用。 |
|
|
质量管理处 |
各部门 |